开封夜市 千灯照古城

开封地情网 www.kfdqw.com   发布时间:2020-05-14   来源:  点击:3076次  
  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城市景观与城市制度,比如临街开设的商铺、繁华喧闹的街市、彻夜不打烊的酒家、丰富的城市夜生活、供公众游乐的城市公园、服务于市民的城市“夜总会",并非自古皆然,对生活在宋朝之前的人们来说,这些几乎都是不可想象的。经过“唐宋变革"之后,才形成了这一富有近代色彩的城市形态。

  周代已有日落后售卖饮食品的摊贩,但还未形成有规模的饮食夜市。唐中叶以后,长安曾出现夜市,但很快被“宣令禁断”的诏令禁止了。夜市的出现正是得益于坊市制被打破和宵禁制度的取消。到北宋时期,开封成为宋王朝的首都东京,经济发达,百业茂盛。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,坊墙纷纷被推倒或拆除,坊市制在时间和空间上都逐渐被打破,城市格局由封闭开始走向开放。随着坊市制度被打破,伴随的宵禁制度也随之消亡,客观上促进了早市、夜市的诞生和商品经济的繁荣。《续资治通鉴长篇》载:“宋太祖乾德三年(965年)四月十三日,诏开封府:‘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。’”,宋仁宗景祐年间(1034~1038年),允许临街开设邸店,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。熙宁年间(1068~1077年),开封府的鼓楼已不再击鼓,京师的警卫也不再执行夜巡制度。从此,饮食夜市不仅大量出现,而且非常繁荣。据宋孟元老《东京梦华录》记载:“夜市直至三更尽,才五更又复开张。如要闹去处,通宵不绝。”“冬月虽大风雪阴雨,亦有夜市。”这是当时东京“夜市”的真实写照。
  政府禁令松弛,阻碍商品交换和限制生活自由的坊墙纷纷被推倒或拆除,封闭式的坊市制彻底被打破,开放型的城市新格局逐渐形成:居民住宅可以直接临街开门,商店也不再受市的制约,城市成为扩大化的市,商店、作坊和住宅区混合的新型街道出现。与此同时,出现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集市。唐朝时农村出现的集市,北宋扩大,在城郊和乡村的“草市”广泛兴起且更加普遍。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,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是汉口镇、佛山镇、景德镇和朱仙镇。早市和夜市昼夜相接。
  当时的东京已成为世界上史无前例的不夜城。夜市很多,有“店铺夜市不可细数”之说,著名夜市有州桥夜市、马行街夜市以及朱雀门外街心市井夜市、土市子东大街夜市等。其中,州桥夜市跨御路、临汴河,位于东京城内的水陆要冲,加上壮观的州桥、巍峨的明月楼,这里风景如画,游人如织,文人骚客多于此对酒吟诗。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就曾留下“龙津观夜市,灯火亦煌煌……不知京国喧,谓是江湖乡”的诗句。当时东京规模最大、最为繁荣的夜市还要数马行街夜市。马行街是皇宫禁军诸班直的所在地,京城士庶、公私荣干之人多出入其间,因而夜市即使是大风雪、阴雨天也通晓不绝,其灯火、油烟致使蚊蚋都难以驻足。宋人蔡条《铁围山丛谈》记载:“天下苦蚊蚋,都城独马行街无之。马行街者,都城之夜市,酒楼极繁盛处也。”《东京梦华录》中称赞“比州桥夜市又盛百倍”,其繁华热闹可想而知,以至于马行街上车马拥挤,不能驻足。由此看来,当年的东京夜市情景确实壮观。那时,就是四隅背巷,甚至雪宵雨夜,也是灯火闪耀,能够清楚地听到小贩合辙押韵、声声入耳的叫卖声。 

  到了清朝,开封的小吃与夜市仍沿袭宋代遗风。相国寺内是民间交易及游乐的最佳场所,寺内饭铺规模最大、营业最盛者首推“秦家饭馆”。其营业历史有数十年,在开封颇有名气,仅在相国寺内就有三个铺子,主要经营品种有大米饭、小扣碗、丸子、条子肉、豆腐,菜肴均用砂锅炖成,任顾客选购,还有坛子肉、狮子头、黄焖鱼、小酥肉和应时的熬素菜,别有风味。
  1956年,由于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和公私合营,使遍布全市的摊点和铺被撤销、合并。一些诸如国营商店、合作总店等商业组织,实行8小时营业时间。至此,开封夜市名存实亡。
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,开封的个体私营经济首先在夜市中开始复苏。开封市政府组织几家国营商店到鼓楼广场、马道街等处试行周末夜市。结果生意火爆,大大方便人民群众的生活,不少个体工商户也介入其中,并逐步取而代之。1986年,全市除鼓楼广场夜市外,相国寺前门、行宫角、宋门关、汴京公园、学院门、老府门、大南门外等夜市也应运而生。一些回城知青、城市待业人员等纷纷在这些地方架锅支灶、摆放桌椅,经营各种风味小吃。是年,市工商局制订《关于加强对夜市监督管理几项具体规定》,对这些自发形成的夜市逐步开始进行引导、扶持和规范。1988年,市工商局先后对午朝门夜市、西司夜市、徐府街夜市的经营设施进行改造,使这些夜市成为宣传开封、展示开封形象的窗口。1995年,出台诸如餐具消毒、车辆棚罩、字号招牌、工作衣帽等夜市管理8条标准,进一步规范夜市的管理。1998年,市工商局将分散在全市的夜市和零星夜市摊点群归并成16个“车辆相对统一、摆放整齐有序、工作衣帽整洁、餐具美观卫生”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夜市,使开封夜市以她独特的魅力和崭新面貌迎接八方来客。
  2000年,针对鼓楼夜市设施陈旧,市场脏、乱、差的问题,市工商局、鼓楼分局共投入51.28万元对夜市经营业户的棚、亭、车、台、牌等设施进行改建、更新和装饰,对直接影响开封形象的广场两旁的饮食经营户逐个进行清理、整顿,做到饮食进柜、熟食用罩、摆放有序、场地卫生。2003年,市工商局和相关分局加强对鼓楼夜市、学院门夜市、东拐街夜市、武夷路夜市、东司门夜市的全面建设,从人力、物力、财力上进行倾斜,将其打造成上档次、有特色的精品夜市。鼓楼广场夜市连续4次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“全国文明市场”称号,武夷路夜市在市场上配备、安装“电子眼”等电气化设备,实行电子监管。

  如今,开封的小吃、开封的夜市,已成为开封的名片。外地以及国外的朋友就是通过小吃、夜市来了解、认识开封的,同时还吸引了很多国内外的媒体前来报道,使开封的小吃与夜市名扬四海。现在,到鼓楼吃夜市已成了海内外来汴游客晚间的主要旅游项目。每逢节假日,鼓楼夜市的客流量有数万人之多。
作者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