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普:北宋政坛不倒翁

开封地情网 www.kfdqw.com   发布时间:2017-03-20   来源:  点击:5579次  

 历朝开国,皆有贤相,如汉朝之萧何、曹参,唐朝之房玄龄、杜如晦,皆为世人所颂。北宋开国,初为相的是范质、王溥、魏仁浦。3位宰相并非宋太祖的亲信,因此难有作为,相继罢相之后,赵普才脱颖而出,历经宋太祖、宋太宗二朝,3次为相,出入朝廷30余年,人称“政坛不倒翁”。其为官之道、功过是非,虽盖棺而难定论。千年之后,仍有研究的必要。
    一
    赵普,字则平,生于公元922年,祖籍河北蓟县,生长于洛阳。赵普的家世和早年经历,史书语焉不详,留给后世太多的空白,也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。他出身虽非官宦门第,也绝非普通农家,其父祖辈很可能属于地方小吏。少年时期,赵普未曾多读书,为衣食谋,学为书吏,通晓书算法令。动荡岁月里,赵普在故乡生活了15个年头,饱尝战乱之苦,也初步积累了乱世生存的经验。
    到后晋末年,赵普投身于地方藩镇麾下,充当起一名衙吏。七八年下来,赵普已经精通衙门那一套刀笔功夫,拥有丰富的阅历,通晓了尔虞我诈、弱肉强食的斗争哲学,并形成沉默寡言的性格。
    周世宗初年,赵普到达长安,在永兴节度使衙门当助理书记,颇有成绩。镇守关中京兆地区的永兴军节度使刘词很欣赏赵普,便将他召入藩镇,成为自己身边的幕僚。此时赵普32岁,已是后周王朝。
    显德三年二月间,周世宗征讨南唐,那时范质为相,得知当时任职殿前都虞侯的赵匡胤驻扎在新占领的滁州(今安徽省滁州市),正需要人手,便介绍赵普去当军事判官。
    机遇往往垂青有准备的人。前往滁州任军事判官,恰如天上掉下的馅饼,此可谓赵普一生中最大的机缘巧合。因为在滁州,他与日后的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相识。从此,改变命运,飞黄腾达。
    显德三年初,赵匡胤随周世宗南征。其时,赵匡胤的军职是殿前都虞侯,属带兵的禁军高级将领。赵匡胤攻克南唐江北重镇滁州后,奉命暂时驻守,但管理占领区一应民事非其所长,所以朝廷派来几位文官负责料理,其中的一位就是赵普。
    当时滁州因战乱盗贼蜂起,赵匡胤负责治理盗贼,部下捉到百余个乡民,这些人都被当作盗匪,准备斩首弃市。赵普说:“不审问明白就一律处死,万一有人是被诬陷的,岂不是错杀了好人?”赵匡胤笑着说:“你这书生真是迂腐!这个地方的百姓本来就是俘虏,我把他们一律赦免,已经是法外施恩。他们居然跑去当盗匪,若不立即正法,怎么制服得了?”赵普说:“南唐虽然是我们的敌国,但百姓没什么罪过,何况你胸怀统一的大志,为何还将敌我分得这么清楚呢?王道不外乎一个‘仁’字,请你三思啊!”赵匡胤说:“你要是不怕辛苦,这个案子就由你来审吧。”赵普一一审问,发现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罪证,就禀报赵匡胤,于是除了证据确凿的其余人一律释放。百姓们都很高兴,争相称赞赵匡胤宽厚仁爱。赵匡胤从此相信赵普有先见之明,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和他商量。赵普也格外效忠,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。
    此时,赵匡胤29岁,赵普34岁,两人相差5岁,都属于壮怀激烈的年龄。两人交往,真是相见恨晚,一个是握兵的实力派,求贤若渴;一个是满腹谋略的文吏,苦苦寻觅明主。于是,风云际会,天作之合,两人成为知己。
    这时,恰好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率兵来到滁州。父子相聚,非常高兴。哪知过了几天,赵弘殷竟然生起病来,赵匡胤非常着急,日夜守在父亲身边侍奉。这时扬州传来警报,周主下诏命赵匡胤迅速去支援扬州。赵匡胤眼见父亲病未痊愈,一时间不忍离开,不由得进退两难。这时赵普站出来说:“君命不可违,你还是马上动身为好。你要是实在不放心你父亲,就由我留在这里替你尽孝吧。”赵匡胤很感激,就让赵普留下,把公私各事都托付给他,自己率领2000名精兵直奔扬州去了。
    赵普朝夕看护恭奉汤药,确实做到尽心尽力,感动了赵弘殷。后来,他们一同回到开封后,赵普出入赵弘殷府第,也俨然以家人自居。这时赵普和赵匡胤的关系,已经由部属升为亲密的家臣了。
    “陈桥兵变”时,赵普是归德军节度使衙门的掌书记。赵匡胤称帝后,赵普以佐命之功被授予右谏议大夫,既而改充枢密院直学士,官品与之前相等而能接触军机事务。
    宋太祖亲征山西长治李筠时,赵普不愿留守京师,自请随征。宋太祖笑着说:“文弱书生,能披甲戴胄吗?”赵普坚决要求出征,宋太祖只好答应他的要求。李筠乱平,赵普因功被授兵部侍郎、枢密副使,名正言顺位列执政大臣。两年后,赵普再升任枢密使,排名虽在宰相之后,其权位倒远在其上。
    乾德二年正月,赵普从枢密使转任宰相,并且是少见的一人独掌相府。
    在宋太祖心目中,赵普是自家人,所以凡事都和赵普商量,君臣亲密无间。赵普常奏事,宋太祖不许,且当面撕裂其奏章,赵普可以将碎片粘贴完整,第二天再上奏。赵普有时推荐之人不合帝意,第二天宋太祖再问时,竟然仍以此人奏荐。
    就此看来,从踏入赵匡胤幕府到宋朝宰相,前后不过7年半,赵普就完成了仕途的辉煌历程,速度不可谓不迅速,比之于那些前辈人杰毫不逊色。此时,赵普不过42岁,恰是年富力强大展宏图之时。
    二
    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,宋太祖与其弟赵光义突然造访赵枢密使家。赵普深感意外,诚惶诚恐地问道:“夜深天寒,陛下何以外出?”皇帝答道:“朕睡不着啊,因为卧榻之外都是外人,所以来见爱卿!”赵普连忙请宋太祖围着火炉坐下,又忙着张罗酒菜。于是,大家边吃烤肉,边喝着赵普妻子斟的酒。在家庭般的气氛中,宋太祖说出对北汉用兵的打算。赵普清楚皇上想先北上的意思,沉思良久后说:“太原位当西北两边陲,不若留以为边患缓冲之地,姑待削平宇内诸国,再图此弹丸之地,届时将何以所逃?”宋太祖大为称是,当即笑着说:“朕亦作此想法,今日试之于卿,不谋而合,可以无疑了。”就此,君臣敲定了“先南后北”的统一方略。
    宋太祖微服私访功臣私邸是常事,唯有赵普家去的次数最多。所以,赵普每次办公回家后,往往不敢脱朝服。
    宋太祖知道赵普学问不足,常劝其多读经史。赵普明白皇上的苦心,于是在公干之余关门闭户勤读《论语》20篇,自认为可以使他以后办事神通理顺。赵普太忙,据说到底也没有读完《论语》,所以后人嘲讽他是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,这当然是无稽之谈。
    一天,宋太祖在皇宫大宴群臣,不料突然天降暴雨,情绪受到影响,龙颜不悦,斥骂起身边人。赵普见状,忙上前奏言道:“外面百姓正盼着下雨,陛下的宴席受点影响又有何妨,不过是损失些摆设,淋湿些艺人的衣裳,不如就让艺人们在雨中演杂剧。雨水难得,百姓快活,正好吃酒娱乐。”赵匡胤听罢,转怒为喜,下令继续宴饮、演戏。此事可算是赵普活学活用《论语》中仁政爱民思想的表现。
    自北宋开国后,在结束武人跋扈、削平地方割据、确定统一部署以及重建国家秩序等一系列重大事项上,赵普密切配合宋太祖,耗费心机,出谋划策,做了大量工作。随着功成名就,加上宋太祖的信赖和朝臣们的尾随,赵普却不免有些自满,渐渐专断起来。他时常自作主张,各方上给皇帝的奏疏,凡他认为不便实行的就投入火盆烧掉。一时间,宰相下达的指令甚至重于皇帝敕命。
    赵普拂宋太祖脸面的事例不胜枚举。譬如,当宋太祖历来反感的某位官员,按例当升迁而得不到批准时,赵普继续坚持,以至于龙颜震怒,气愤地对他说:“朕就是不迁此人官职,你又能如何?”此时若换作别人,早吓得心惊肉跳、五内俱焚,他却平心静气回答:“刑罚用来惩罚,赏赐用以酬功,古今之理。且刑赏乃天才之刑赏,非陛下一人之刑赏,岂能因陛下喜怒而独专?”宋太祖实在受不了赵普的咄咄逼人,便离席站立,他亦紧随而立;宋太祖进入内宫,他竟然久久等候在宫门前,直到宋太祖最终同意方才罢休。这些事都见诸《宋史》本传,或许有所夸张,意在赞扬赵普的坦诚忠君之举,比拟先贤名臣,却多少折射出其自负的心态。
    宋朝行贿受贿之风在开国之初就初露端倪,连盘踞南方的小朝廷也打起行贿执政的主意。早在开国后几年,吴越王不顾唇亡齿寒,紧跟朝廷打击近邻南唐,无非心存侥幸,希望保存国祚。为了打动朝廷,以后又派专人向赵普馈送大批礼金。不料礼物才送抵赵府,恰巧被前来探视的宋太祖撞见,赵普只得惶恐解释收到吴越海货10瓶。宋太祖故作好奇地说“海货肯定不错”,即令打开瞧瞧,结果发现瓶子里都是“瓜子金”,即状如瓜子的黄金。赵普顿时紧张起来,连称不知情。宋太祖看着他尴尬的样子,不无敲打、讥讽地说:“爱卿受之无妨,这些人以为国家大事都由你们书生做主。”此事虽不属于主动索贿,但却与国家利益有关联,所以宋太祖心中相当不悦。
    开宝六年八月,宋太祖终于下诏免除赵普的相位,以太傅名衔出为河阳(河南孟县)三城节度使、同平章事,打发他到地方赋闲。这一年,赵普52岁。到达河阳后,赵普上书宋太祖自诉心迹说:“外人谓臣轻议皇弟开封府尹,皇弟忠孝全德,岂有缺点可议。方太后病危之际,臣实预闻顾命,知臣者皇弟,愿赐昭鉴。”赵普的自白,不啻承认其龌龊用心。宋太祖默然,手封其书,藏之金匮。3年后,宋太祖急病而殁,时年仅50岁。赵光义即位后,任四弟赵廷美为中书令、开封府尹,先封齐王,后改秦王。
    太平兴国六年九月,赵普上奏皇帝,信誓旦旦地表白自己亲身经历了杜老太后、宋太祖嘱托的“金匮之盟”。此时,他年已六旬,拿出晚节赌了一把。当月,赵普应召入宫,受到宋太宗的接见,委以司徒兼侍中的官衔,又封赵普为梁国公。
    翌年三月的一天,开封城内皇家园池——金明池中的水心殿完工,宋太宗宣召近臣一同泛舟游览,欣赏春日风光。就在这时,宋太宗潜邸时的心腹、如京使柴禹锡和内酒坊副史赵公式等人,突然密告赵廷美作乱。宋太宗立即终止行动,并下诏免去秦王的开封府尹一职。随后,他传旨改任赵廷美为西京留守,打发他到洛阳城居住。时隔两个月,赵普召集朝议,定秦王谋乱罪名成立,于是奏请天子将罪人贬为涪陵县公,与其家人一并流放到房州(今湖北房县),令驻军严密监管。一年半后,赵廷美在监管地惊惧而死。赵普索性把卢多逊也迁入赵廷美案,而使卢多逊远斥海南岛崖州以死。
    不管怎么说,赵普毕竟通过非凡手段再入相府,又报复了宿敌,多年的积怨一泄而出,往日“郁郁不得志”的心境舒畅多了。然而,刚愎自用的宋太宗觉得赵普的使用价值已不复存在,便不愿再看到他高踞庙堂了。
    三
    太平兴国八年十月,宋太宗诏授赵普武胜军节度使,加检校太尉兼侍中,请这位元勋老臣卸下重担到邓州(今河南邓县)休养。
    临别前,宋太宗特意赋诗一首,让刑部尚书宋琪送给赵普。赵普读完后不禁潸然泪下。他明白皇上的心思,就对宋琪说:“皇上待赵普可谓恩谊兼备,赵普今生所剩时日不多,自愧无法报答,愿来世再效犬马之劳,还望足下传达!”宋琪安慰了几句,当即告别,回去把赵普的话报告给了宋太宗。第二天,赵普呈上奏章辞官。宋太宗准奏,封赵普为武胜军节度使,赐宴长春殿,亲自给他饯行,又作诗赠别。赵普老泪纵横地说:“承蒙陛下赐诗,臣会把它刻在石碑上,他日与臣的朽骨一同下葬。”宋太宗有点动容,等赵普谢宴告退,亲自将他送到殿外,又命宋琪等送赵普出都。
    端拱元年正月,朝廷要举行皇帝亲自主持的籍田大礼。赵普遂上表请求入觐,获得批准。礼仪活动期间,君臣相见,赵普激动得痛哭流涕,宋太宗一再抚慰,场面十分感人。随后,皇子陈王元僖向父皇上奏,称赞赵普是开国元勋,厚重有识,实为本朝难得的良臣,可与唐太宗身边的名臣房玄龄、杜如晦相比,因此请求恢复其相位。
    籍田大礼结束后,宋太宗传旨将平庸的李公式调出中书,任命赵普为太保兼侍中,位列首相,次相则由宋太宗一手提拔的状元吕蒙正接任。这一年,赵普已67岁。
    老谋深算的赵普第三度执掌国政,在群臣眼里分明是元老重臣,没有人不敬重不忌惮的。然而,好运也有到头的时候。端拱二年冬天,赵普大病一场。他在患病卧床期间,宋太宗特意驾临其家慰问,并赐予大量钱财。
    大病之后,赵普感到身心疲惫,意识到自己无法适应繁重的政务,于是主动上奏请辞。眼见他态度坚决,宋太宗只得勉强同意。
    翌年初,朝廷特授予赵普西京留守、河南尹的官职,并保留其太保兼中书令的头衔。赵普离京之际,宋太宗亲自来到他家相送。
    淳化三年二月,疾病缠身的赵普连续3次上表请求致仕。太子派宦官赴洛阳探视抚慰后,恩准了他的请求,遂拜其大师,封魏国公。七月初,宋太宗特派赵普的侄婿张秉捎去珍贵礼物和问候,准备为他祝寿。想必赵普读到圣谕里的浓情话语,情绪激动,致使病情加剧。当月,北宋一代重臣赵普溘然长逝,享年71岁。
    噩耗传至京师,宋太宗颇为伤感,竟动情地流下眼泪,遂下诏停止朝会五日,为其默哀。随之,朝廷追赠其为尚书令、真定王。宋太宗亲自撰写神道碑文,赐予丰厚葬赙,派专使举行了国葬。

作者: